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几个人:
他们唱歌爱跑调,
但很有表现欲,
唱得比谁都投入、深情,
且浑然不觉自己已‘跑’远。
唱歌时,总会有个跑调的朋友带跑你!
其实国外科学家很早就提出,
唱歌跑调是一种病,
它的名字叫失歌症。
真有这么回事吗?
唱歌跑调的情况,身边比比皆是,不少人在网上吐槽
上学时宿舍就有室友唱歌老不在调上,但是她本人从来不觉得自己跑调了,还很喜欢睡觉前给我们唱她新学的歌,前两年各种崩溃,后两年她一唱我们就轮流收拾她。
”也有网友自曝:“别人一听就能记住,我学唱歌却那么痛苦,小学学唱歌就像初学英语一样,要用符号标注才能记住!现在英语学会了,歌还是学不会。
外国科学家说,其实,唱歌跑调是一种病。
早在1878年,英国科普作家格兰特·艾伦就描述了失歌症者。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,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·珀利兹。 近年来,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比尔·汤普森教授对失歌症进行了新研究,研究表明,有4%的人患有这种唱歌不着调的毛病。研究称,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、智力和记忆力,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。他们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,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,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。而且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,如果听不到歌词,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,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,他们却不觉得难听。 此外,还有研究者认为失歌症患者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,可能还存在沟通障碍,如辨别不出对方语言中传达的生气、害怕或讽刺等情绪。他们经常会遗漏对方通过语调表达的“弦外之音”。 那么失歌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? 有些人认为,唱歌跑调是嗓子条件不好,言之凿凿地说是天生音域不宽。不过南京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邓毅否认了这种说法,跑调和音域是否宽广不是一回事。“音域是先天和后天的共同影响,先天的自身条件以外,后天环境的熏陶可以改变,但像慢性喉炎、声带息肉等器官性的病变,会引起声音哑,从而影响音域,但是失歌症,和器官的构造没有关联,可能跟大脑遗传有一定的关系。”对此还引发了一个最具争议的精彩辩论。 失歌症能不能治好? 01 正方观点 1.通过视唱练耳,人人都能成为音乐家 2.跑调的问题可以通过视唱练耳来解决。通过视唱、读谱、练耳,提高对音高的分辨率。“我们常说五音不全,其实音乐上没有这个话。没有一个人不能搞音乐。经过训练人人都能成为音乐家,只是人的天赋有好有坏。从专业上来说不承认有‘失歌症’病。” 02 反方观点 1.唱的都是钢琴缝里的音,拉不回来了 2.跑调分两种,一种是先天性音乐缺失,开玩笑地说,就是唱的不是钢琴琴键上的音,而是钢琴缝里的音。还有一种是因为缺乏技术方法和训练,不知道音的具体音高,从而唱不到标准音高,出现走音。一般来说,相近的音高不容易走音。音高跨度较大的音,更容易走音。而跑调,与音之间跨度的大小就没什么关联了,不论什么音都唱不准。 推而广之,跑调的人空间感也差? 外国科学家们还大胆推测,或许在大脑里,音高还跟空间存在着某些关联,2007年发表在《自然》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提示,人对音乐中音高部分的处理可能与空间认知能力有关。研究选择了失歌者、普通人、音乐家三组不同的人作为研究对象,然后对他们的音乐能力以及空间认知能力进行测定。 音乐能力的测定主要依据音乐能力测评表——蒙特利尔失歌症系列测评,空间认知能力则体现在对立体图形的旋转能力方面(就是空间想象力)。研究者们发现,失歌者的空间处理能力较其他两组差许多。不过,在被要求同时进行空间处理和音高识别任务时,正常人和音乐家的错误率就会较单独完成一项任务时明显升高,而失歌者则无显著改变。 研究人员就此推测,在人的大脑中,空间处理与旋律识别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,当同时进行这两项进程时,可能因存在冲突而使得正常人和音乐家的错误率明显升高,而失歌症与空间处理能力受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,所以他们单独或是同时进行空间处理和音高识别的错误率没有差别。不过,记者询问了脑科方面的几位专家,都认为两者没有直接关联。“左侧半脑以语言为主,右侧半脑以空间为主。右利手的人空间感、几何、美术等能力都与右半脑的额叶有关,与掌控语言的左侧额叶的发育没什么关联。” 一般情况下,听歌是享受 然鹅,听跑调的歌是要命 唱歌跑调而不自知,这种人不在少数! 如果这位灵魂歌手是你的上司 如何不失礼貌地避免被这种噪音困扰呢? 悄悄的戴上一副防噪音耳塞, 然后就可以尽情地 假装沉醉在对方优美的歌声里了 那就赶快拿出手机 测一测他的跑调噪声值 留作证据 以后可以时不时地 拿出来嘲笑他
每次唱歌都是一次大型噪音制造现场!
上一篇: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听到自己的声音?